公司坚守“科技兴邦,实业报国”创业初心,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围绕绿能新材料产品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战略定位,深耕轨交赛道,聚焦光伏辅材产业,升级碳陶制动材料,拓展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领域,坚持长期主义下的科技赋能,持续为企业、行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目前是国家及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1,069.93万元,同比增长113.82%;实现净利润17,985.31万元,同比下降4.3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4,401.62万元,同比下降18.9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917.06万元,同比下降41.75%。
轨道交通业务板块由天宜上佳母公司、天宜科贸、天津天宜为主体开展相关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产品认证范围进一步增加,其中CRH3A型动车组粉末冶金闸片顺利实现装车,已开始认证考核;CRH3A-A型闸片在贵阳城际获得批量运用,目前进入产品考核认证阶段;CRH6A及CRH6F型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取得产品试用证书,并与青岛四方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目前正推进装车考核获证;公司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CR200J型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取得试用证书,并获国铁集团机辆部批准,即将装车考核;继续配合时速400公里复兴号检测车闸片优化,目前闸片已通过国铁集团组织的二轮检测车运用测试,在历次国铁集团组织的检测车运用测试中表现优异;完成天津厂区轨道交通合成闸瓦/闸片CRCC场地扩项认证审核;在中车海泰城轨南京6号线延线新项目中取得合成产品批量订单。
国铁集团联合采购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在国铁集团组织的高铁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联合采购中获得较大份额,并与各铁路局下属企业签订年度供货合同,维护并保持了行业领先优势及市场龙头地位。公司完成了北京铁路局6个产品检修资质评审工作,实现北京铁路局产品翻新全覆盖和主要产品销售;完成了济南铁路局CR300闸片检修资质评审工作,并实现销售;启动了南昌铁路局和武汉铁路局TS588A/32检修资质可研工作,为后续市场合作打下基础。公司通过加强主机厂合作,实现了高寒闸片在俄铁市场的销售,进一步拓展了市场领域;通过加强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实现了复兴号闸片在印尼雅万高铁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及产品品牌效应。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天宜上佳共拥有CRCC核发的10张正式《铁路产品认证证书》和8张《铁路产品试用证书》,产品覆盖国内交流传动机车车型、铁路客车车型及33个时速160-350公里动车组车型。
光伏新能源业务板块由天启光峰、天力新陶、新熠阳、天启熠阳为主体开展相关业务。基于公司在光伏新能源业务板块三板斧战略,即“石英坩埚和碳碳热场业务协同、产品性能全面提升以及碳碳热场业务成本优势”,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预制体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第三代智能针刺设备全部安装完毕并完成工艺验证,大幅提高了预制体产能和质量一致性。公司具备在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实力及产业化能力,公司目前已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光伏热场、锂电负极材料以及汽车碳陶制动盘制造三大业务领域。
碳碳复材制品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共有10台直径突破8米的碳碳复材制品领域批量化生产最大规格沉积设备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对设备工艺优化,进一步提升了超大型沉积装备快速沉积工艺,沉积效率较上一周期有明显提高。目前公司碳碳制品产能可达5,500吨,可满足36寸甚至更大尺寸热场产品及其他碳碳复材制品批量化生产。报告期内,公司两台连续高温炉投入使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高温生产成本。新产品开发方面,碳碳主加热器已与8家客户确认进行产品试用,并与另外5家客户完成产品结构设计。目前自研自用单晶拉制炉碳碳主加热器已完成多个拉晶周期上机带料运行验证,运行过程中电阻稳定无异常。
锂电负极方面,公司着力推广碳碳复材替代石墨的技术产业化路线,在碳碳结构件、异形件及导电件的批量化生产方面取得突破,目前已具备匣钵、石墨化坩埚及其他负极碳碳制品产业化能力。
石英坩埚方面,公司已与全球高纯石英砂供应商美国矽比科公司签订高纯度石英砂长期采购框架协议,对公司中内层用高品质石英砂采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原材料检验实验室建设并投入使用,全面梳理优化生产各环节技术标准与要求,完善公司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体系及数据库,持续积累充足数据以便不断优化各项技术标准及生产工艺,致力于产品创新升级,以确保产品性能稳定可靠。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徐州4条新建产线建设并全面投产,公司在四川江油产业园共建设20条石英坩埚产线,目前已完成安装调试,并完成部分客户送样,正在试用验证中。
同时,为顺应光伏下游客户对拉晶辅材性能需求变化,充分了解拉晶辅材的工艺性能及应用效果差异,从而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综合解决方案,用最优异的性价比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协助客户降本增效,公司在四川江油产业园启动光伏单晶拉制试验线的建设,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已有部分设备投入使用,后续建设仍在持续稳定推进中,预计2024年内完成该试验线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在下游光伏硅片制造商及锂电负极客户拓展情况顺利,已向包括但不限于隆基绿能(601012)、晶科能源、晶澳科技(002459)、宇泽半导体、高景太阳能、美科太阳能、阿特斯、东方日升(300118)、清电硅业等20余家光伏硅片制造商及内蒙古杉杉、深圳贝特瑞等锂电负极客户正式供货,另有3家光伏硅片制造商及20余家锂电负极客户正在产品试用中。
汽车业务板块由天启智和天津天宜为主体开展相关业务。随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趋势明显,国内外多家车企加速布局碳陶制动盘。报告期内,公司与多家车企开展合作,根据客户技术输入提供解决方案,全力推动碳陶制动产品产业化应用。报告期内,公司已与20余家汽车主机厂商及供应链客户建立碳陶制动盘项目合作关系,获得某头部新能源车企重点车型碳陶盘量产项目定点,已开始小批量、多批次样件供货;取得两家车企合格供应商资格以及多家车企试制供应商资格;公司已与两家汽车主机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其品牌及平台,开展商用车、特种车辆高性能碳陶制动材料核心部件研制开发工作,共同推进碳陶制动盘在商用汽车领域的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陶瓷涂层碳陶制动盘开发,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主机厂要求。完成了地铁碳陶制动盘以及配套衬片的开发,各项台架验证试验进行中。完成商用重卡用碳陶制动盘及其配套衬片的开发,开展了各项台架测试以及主机厂装车路试。
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推动碳陶制动盘产业化建设,在四川江油产业园区加速布局15万套(60万盘)碳陶制动盘产线。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完成四川江油产业园厂房建设,超大规格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部分预制体智能针刺产线、连续渗硅产线、连续高温产线已完成安装调试,进入试制阶段,江油碳陶制动盘产线建设稳步推进中。此外,江油产业园1:1台架实验室及理化实验室已完成建设。
报告期内,天津天宜汽车衬片产线已建成,可满足商用车衬片和乘用车衬片的生产需求。在乘用车、商用车碳陶盘用衬片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产品制动性能良好,制动噪音和磨耗较小,开发出适用于乘用车改装车舒适型和高性能型碳陶盘衬片以及商用车高性能型碳陶盘衬片,且初步通过装车适用,获得客户认可。公司在商用车和乘用车铸铁盘衬片方面也取得进一步突破,取得商用车衬片12个型号、乘用车衬片570个型号、碳陶盘乘用车衬片21个型号的CCC认证,通过了IATF16949汽车工业质量管理认证体系认证,取得符合性声明,与此同时还取得了AMECE证书,摩擦系数符合FG、GG等级。
航空航天业务板块由天仁道和、瑞合科技为主体开展相关业务。天仁道和主要从事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及碳基复合材料制品相关研发、生产和销售;瑞合科技主要从事航空大型结构件精密制造业务。
报告期内,天仁道和在树脂基复合材料方面,研发某商业航天火箭整流罩项目,已完成材料开发验证,模具工装设计、制造,典型件试验验证;研发某型号弹舱,通过地面静力试验考试,成为型号配套供应商之一;研发某型号弹翼,通过地面静力试验考核;研发某水下航行器浮标舱门,通过静态水压循环试验,装船实际航行工况试验考核,产品定型,达到小批量供货状态;实现某型号火箭末级结构一体化支架产品批量交付及新型号末级结构一体化支架小批量交付,保障客户成功完成多次发射任务,成为客户年度优秀供应商。
报告期内,天仁道和自主开发的中温增韧碳纤维预浸料,完成EVTOL专用碳纤维预浸料多批次许用值验证,在上海时的科技E20飞行器上得到整机应用,按照时的科技的设计要求,正在开发下一代高模、高韧预浸料产品,测试数据得到客户认可。
报告期内,天仁道和在碳基复合材料方面,完成Ⅱ期碳基生产线的建设和投产;参与科工某院多个型号热结构、热防护碳基复合材料研制任务,已按客户要求完成交付,并成功通过试验考核,为后续批量生产奠定基础;PECVD用碳基板材完成材料开发、工艺验证、性能测试,并通过终端客户装机使用,实现小批量供货。天仁道和碳基板块多方向快速发展,积极拓展市场和客户群体,成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兵器集团某研究所的合格供应商,并参与多个型号产品研制项目。
报告期内,瑞合科技积极拓展客户,成为中航下属某研究所、凯天电子、西南核工业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客户合格供应商,电科事业部建设完成两条高精密微波电子装配生产线并达产。同时,瑞合科技与航天科工某科研院所、航空某空导院达成合作意向,在电子设备精密结构件、装备精密结构件方面已储备新项目。瑞合科技面向航空航天、兵器装备等领域开展精密金属结构件加工制造业务,并完成两个厂区升级改造和新建产线投产。其中,在四川新都产业园升级建成8条产线并全面达产,在成都温江厂区完成3条产线升级改造并全面达产。报告期内,瑞合科技已积极参与主机厂多个型号新机型及无人机预研等项目。
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研发理念,不断研究新材料行业需求及应用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针对碳碳热场、碳陶材料持续研发,同时向光伏石英坩埚领域延伸,进一步拓展了公司技术储备,强大的研发实力为公司产品技术迭代升级打下坚实基础。报告期内,研发资金投入达14,903.0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7.06%;研发人员扩充至228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6.33%。知识产权及核心竞争力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共有344项专利获得授权证书,其中,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专利251项,外观设计专利13项以及PCT专利16项,并获得27项软件著作权。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同申请并获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报告期内,公司注重人才团队建设。进一步明确团队成员个人发展规划,帮助团队成员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团队培养和提升方案;提供各类培训机会,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专业认证等,提升员工技能和知识水平;建立和谐团队关系,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围;制定多样化激励政策,如奖金、晋升、股权激励等;关心员工身心健康,提供员工关怀和支持,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幸福感;积极争取为公司技术类及其他关键岗位人才申请“人才引进”“留学生引进”等落户名额,为人才发展解决后顾之忧。此外,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核心团队积极性,报告期内,公司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二个归属期和预留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股份登记手续已完成,共向69名股权激励对象归属限制性股票83.01万股。
报告期内,公司加速推进品牌建。
网站地图sitemap备案号:豫ICP备17022679号-2 技术支持:河南七度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072102000363号